
之前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个视频。
河南一个12岁男孩被爸爸逼着,在暴雨中跑步。
孩子浑身湿透、哭喊求饶,爸爸却坚持“不吃苦怎能成才”。
其实,不少父母把吃苦当成教育的万能药:
觉得孩子不爱学习,就逼他刷题到凌晨;
担心孩子太懒惰,就罚他包揽所有家务;
害怕孩子太娇纵,就故意减少物质满足……
可这样的“苦”真能让孩子成长吗?
结果往往事与愿违。
因为,真正能让孩子觉醒的,从来不是外界强加的痛苦,而是他们为了成就自己而主动选择吃的苦。
这种苦是高级的苦,是唤醒内在动力的密钥。

表姐为让沉迷游戏的儿子吃点苦,带他去工地搬砖。
孩子起初叫苦不迭,后来却学会了偷懒磨洋工,回家后对游戏更痴迷。
因为他觉得反正再累也逃不过,不如玩个痛快。
吃苦不但没让他戒掉游戏瘾,反而让他变本加厉地玩,以对抗妈妈强加在他身上的苦。
某教育机构调研显示:
76%的孩子对父母强迫性安排吃苦的行为感到反感,其中32%会用故意拖延、磨洋工、搞砸等行为来反抗。

不少父母坚信“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”,本没有错。
错就错在将痛苦等同于成长,忽略了孩子的主体性。
孩子在吃苦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任何成长的意义,只觉得身体疲惫、时间被无情消耗,这样的苦就是低级的苦。
长期吃低级的苦,会让孩子陷入痛苦的深渊:
孩子没有选择权,只能在父母或老师的要求下吃苦,内心充满抵触;
停留在重复劳动层面,无法锻炼思维、塑造品格,更谈不上能力的提升;
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惩罚而暂时顺从,但内心的抗拒会逐渐积累,最终影响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性。
更严重的是,低级的苦会不断打击孩子的自信心。
当孩子长期处于被动吃苦的状态,会觉得自己的努力都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。
一旦出现失误,便容易陷入“我是不是真的不行?”的自我怀疑中。
久而久之,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热情被磨灭,逃避心态逐渐滋生,甚至对成长本身产生恐惧。

高级的苦和传统意义上的苦,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主动性。
它不是父母拿着鞭子在身后催,而是孩子看清方向后,自己迈开脚往前冲。
它不是被迫接受的惩罚,而是为了实现目标心甘情愿付出的代价。
高级的苦里藏着孩子的自主选择、内在动力和对目标的渴望,就像一个“成长漩涡”。
孩子主动跳进去,在挣扎、坚持、突破的过程中,慢慢看清自己的力量,是自己与自己之间的一场博弈。

1. 从“我不行”到“我试试”:对抗畏难情绪的苦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,待在里面很轻松,但觉醒永远发生在舒适区之外。
吃“高级的苦”,就是孩子主动走出舒适区,试探自己能力边界的过程。
听一位教师朋友讲述她班学生肖然的故事。
肖然是个内向的女孩,平时在课堂上都不怎么举手发言。
但竞选班干部时,她举手了,朋友喜出望外。
为了竞选,肖然对着镜子练了几十遍演讲稿,紧张到手心冒汗也没放弃。
最后虽然没选上,但她笑着说:
我居然敢在全班人面前讲话了,原来我没那么胆小。
老师和同学都为她献上鼓励的掌声。
孩子面对陌生挑战时,第一反应往往是“我不行”。
这种畏难情绪像一道墙,挡住了他们前进的脚步。
而主动去吃克服畏难情绪的苦,就是孩子在鼓起勇气推开这堵墙。
哪怕结果不完美,过程中的挣扎、突破和对自我的重新认知,已经是觉醒的开始,这是最宝贵的成长。

2.从“要结果”到“享过程”:接纳不完美的苦
东京奥运会上,14岁的一跳成名,但很少有人知道,她曾在选拔赛中多次失误。
教练问她要不要放弃,她乐观表示,每次跳完分析动作,比拿名次更有意思。
比起结果,全红婵更专注于过程,这让她在不完美中持续进步,不断挑战和突破自我。
研究显示,能享受努力过程的孩子,大脑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更高,这种神经机制让他们更易在长期竞争中胜出。
孩子吃过接纳不完美的苦,就会明白:
努力的意义不只是为了拿第一,更是在过程中积累了能力、培养了韧性。
当不再把结果当唯一标准,而是享受过程,反而能更从容地面对挑战。

3.从“被安排”到“自己闯”:打破依赖惯性的苦
想起四川男孩小宇的故事。
他的妈妈突然接到出差任务,10岁的他需要独自生活一周。
虽然煮糊了面条、忘带钥匙,但他吃一堑长一智,并且学会了买菜、求助邻居。
妈妈回家时,他骄傲地展示记账本:“我花了58元,还剩22元。”
小宇独自生活一周,并且把自己照顾得很好,他从依赖妈妈的小孩变成小男子汉,这是成长中质的飞跃。
发展心理学认为:
6-12岁是建立自主感的关键期,给孩子试错机会,他们才能在自我负责的体验中,长出独立的根系。
孩子会逐渐感知到,原来自己是有能力处理问题的,原来自己有能力为人生掌舵。

孩子并非天生就会主动吃高级的苦,需要家长用智慧和耐心加以引导。
第一步:转变观念
父母要摒弃“我为你好,你必须听我的”的传统观念,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。
比如孩子对编程感兴趣,却被逼着学钢琴,即使坚持多年,也很难在钢琴上有所成就,反而会扼杀他对学习的热情。
不如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,询问他为什么喜欢编程?
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后,再给予支持和引导。
毕竟被逼迫吃的苦只会让孩子反感,只有孩子主动选择的苦,才能真正促进其成长。

第二步:陪孩子复盘
孩子主动吃苦的过程中,难免会搞砸一些事情。
这时父母的态度,直接决定了孩子是否愿意继续尝试。
如果一味指责:
早告诉你不行你偏要试! 这点事都做不好,以后能有什么出息!
只会让孩子觉得即便主动做事,做不好也会被批评,那还不如不做,从而慢慢变得不敢尝试。
但如果陪他复盘:
你觉得这次最难的地方是什么? 下次可以试试哪些办法?
孩子会强烈感受到即使失败了,我也不是被否定的,反而会更有勇气继续探索。

第三步:留足试错空间
吃高级的苦本来就伴随着不完美。
父母要做的,不是拿着完美标准去苛责,而是给孩子留足试错空间,让他在不完美中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。
比如,孩子尝试做饭,能把菜炒熟没糊就该鼓励,不必挑剔味道是否鲜美;
孩子第一次自己安排时间,能意识到玩太久并调整,就比完美执行更有意义。
孩子总要经历从不完美到逐渐完美的过程,父母要耐心点,再耐心点。

孩子的觉醒,从来不是突然的顿悟,而是在一次次主动吃苦中积累的蜕变。
低级的苦只会消耗孩子的热情,让他们在被动中迷失;
而高级的苦,是自律的坚持、思考的深度、责任的担当,能让孩子在主动付出中找到内在动力,看清成长的方向。
作为家长,我们不必刻意逼孩子吃苦,而是要引导他们学会选择有价值的苦。
那些能锻炼能力、塑造品格、带来长期成长的苦。
当孩子在主动挑战中突破自我,在接纳不完美中学会成长,在独立探索中建立自主,内心的觉醒便会自然发生。
真正的成长,不是逃避苦,而是主动拥抱那些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苦。
愿每个孩子都能在高级的苦中觉醒,在自我驱动中成长,最终成为自己期待中的样子。
愿每个父母都给孩子机会和鼓励,让他们在跌撞中学会奔跑,在风雨中练就翅膀。
作者 | 除尘子,爱读书、爱写作,文字道场中的修行者。
主播 | ,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